【ZiDongHua 之“自動化學院派”收錄關鍵詞:人工智能 力學學會】
  
  第六屆中國力學學會女工委學術研討會在上海成功召開
  
  2025年4月26日至27日,第六屆中國力學學會女工委學術研討會在上海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力學學會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員會(簡稱女工委)、中國工業(yè)與應用數(shù)學學會女性應用數(shù)學工作者委員會和數(shù)學力學專業(yè)委員會聯(lián)合主辦,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力學學會監(jiān)事長、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鄭曉靜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女工委主任委員、北京大學段慧玲教授,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馮西橋教授,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西安交通大學王鐵軍教授,中國力學學會女工委黨小組組長孟慶國研究員,女工委全體委員以及來自全國4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大會合影
  
  開幕式由中國力學學會女工委副主任委員、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院長李巖教授主持。首先,同濟大學黨委書記鄭慶華院士致開幕辭,鄭慶華書記對與會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簡要回顧了同濟大學百余年發(fā)展歷史,深度分析了力學學科的發(fā)展歷程及其在基礎研究和工程應用中的重要作用,也向與會專家介紹了同濟大學力學學科布局,及在當前科技背景下,與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和國家戰(zhàn)略需求深度融合的發(fā)展方向。
  
  隨后,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馮西橋教授代表學會致辭,他充分肯定了女工委的工作,認為女工委在鄭曉靜院士、段慧玲院士兩屆主任委員的帶領下,各項工作都開展的卓有成效,認為女工委是“最有凝聚力、最有影響力、最有活力、最有魅力”的工作委員會之一。他指出,女科技工作者的成長十分不易,中國力學學會將會一如既往地支持女工委的工作,助力女科技工作者成長。他希望廣大女科技工作者們以女工委為平臺,與其它學科及專委會充分開展科研交流與合作,并鼓勵大家繼續(xù)聚力奮發(fā),砥礪前行,勇攀高峰。
  
  緊接著,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力學學會女工委主任委員、北京大學段慧玲院士致辭。她首先感謝鄭慶華書記對本次會議的高度重視,并期待鄭慶華書記在力學與智能技術融合創(chuàng)新方面給予指導與支持,感謝學會和各位嘉賓始終如一地支持女工委的工作,感謝中國工業(yè)與應用數(shù)學學會女性應用數(shù)學工作者委員會、數(shù)學力學專業(yè)委員會的支持,及同濟大學的精心承辦。第二屆女工委在力學學會的指導和大家的支持下,秉承“學術性、服務性、引領性”的宗旨,舉辦了一系列學術活動,包括四屆女工委學術研討會,通過邀請院士、資深專家學者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交叉前沿的相關力學問題做前瞻性學術報告,分享學術進展,凝練重大科學問題,共同促進力學學科的發(fā)展。最后段院士提出了“凝聚合力,共謀發(fā)展;搭建平臺,賦能成長;積極服務,守正創(chuàng)新”的愿景。
  
  開幕式最后,中國力學學會監(jiān)事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屆女工委主任委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鄭曉靜院士致辭。她感謝鄭慶華書記對力學學科的深刻理解與高度重視,并對力學在極端條件和極端尺度方向的未來發(fā)展充滿信心與期待。同時,鄭曉靜院士高度評價了第二屆女工委的工作,并對廣大女科技工作者的成長寄予厚望,期待她們在科技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最后,她詮釋了本次會議的主題,提出了希望各界關心和支持女科技工作者成長的期望。
 
  
  鄭慶華院士
 
  馮西橋教授
 
  開幕式后,會議進行學術報告環(huán)節(jié)。本次會議的主題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交叉的力學”。圍繞這一主題,西安交通大學申勝平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朱春玲教授、清華大學陳常青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吳江浩教授、蘭州大學張興義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瞿葉高教授、北京大學易新教授及同濟大學付昆昆教授作大會報告。上述報告分別由石家莊鐵道大學楊紹普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廖世俊教授、北京理工大學張景瑞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王鐵軍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陳玉麗教授、西北工業(yè)大學鄧子辰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張曉晴教授及天津大學劉正先教授主持。
  
  申勝平教授作了題為“撓曲電效應研究進展”的報告,從理論、計算和實驗三方面闡述了撓曲電效應對力電耦合性能的影響及認知邊界的拓展,探討了通過撓曲電效應,提高智能結構的換能效率及設計新型器件的可能。
    
  朱春玲教授作了題為“大型風力機葉片結冰防護系統(tǒng)設計與安全運行之挑戰(zhàn)”的報告,介紹了大型風力機葉片結冰防護必須突破的三維旋轉高精度結冰模擬、覆冰狀態(tài)快速精準探測、高效防除冰系統(tǒng)結構功能一體化設計和制造等科學問題。
  
  陳常青教授作了題為“基于力平衡方程的神經網絡及其應用”的報告,提出了一種基于力平衡方程的無監(jiān)督神經網絡和應力映射器的概念,可直接從應變場預測應力場,解決了傳統(tǒng)神經網絡本構模型的數(shù)據(jù)匱乏問題,實現(xiàn)了端到端應力映射。
  
  吳江浩教授作了題為“仿生撲翼微型飛行器設計中的幾個力學問題”的報告,闡述了蜂鳥和昆蟲飛行的升力產生與控制機制,開發(fā)了仿生撲翼微型飛行器,展示了自主研發(fā)的BH-Fly飛行器的性能特點,展望了仿生飛行器的應用前景?!?/div>
 
  張興義教授作了題為“力學驅動超導渦旋運動的研究進展”報告,介紹了蘭州大學超導力學研究院在力學特征與超導渦旋相互作用的基礎實驗及理論模型研究的最新進展。
  
  瞿葉高教授作了題為“薄壁結構流-固-聲耦合非線性動力學建模與分析方法”的報告,介紹了有限振幅流體聲波的顯式/隱式算法、大變形結構與聲波的強耦合計算方法,以及激波-邊界層干擾下的流-固-聲耦合非線性動力學建模與分析方法。
  
  鄧子辰教授主持
  
  易新教授作了題為“膜桿組合彈性結構非線性力學行為”的報告,聚焦細長桿—生物膜殼組合彈性結構,建立其非線性力學模型,揭示構件間幾何與力學特性對系統(tǒng)響應、失穩(wěn)模式和構型演化的影響,為人工細胞設計與調控提供理論支持。
  
  張曉晴教授主持
  
  付昆昆教授作了題為“航空復合材料結構雷電附著和損傷耦合場建模”的報告,建立了電-磁-熱-力-化多場耦合模型與宏-細觀分析框架,揭示復合材料雷電損傷機理,并提出兼具防護、電磁屏蔽與韌性的全導電雷電防護新策略。
  
  學術報告結束后,會議進行第二屆女工委工作報告及討論與交流環(huán)節(jié)。中國力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力學學會女工委秘書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邵麗華教授作女工委工作報告,由第一屆女工委副主任委員、天津大學亢一瀾教授主持。首先,邵麗華教授回顧了女工委的成立背景與發(fā)展歷程,隨后重點介紹了女工委在組織學術論壇、融合黨建學術、舉薦優(yōu)秀人才、服務基層社會四個方面所開展的主要工作與成效。最后,邵麗華教授代表女工委對長期以來支持和關注女工委發(fā)展的各位專家同行表示衷心的感謝。
  
  集體討論交流環(huán)節(jié)由女工委黨小組組長孟慶國研究員主持,女工委委員們以及全體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力學學科如何開展交叉融合、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以及如何進一步支持和推動力學女科技工作者成長開展了熱烈的交流。鄭曉靜院士對下一屆女工委的發(fā)展提出了建議:一是開展中國力學女科技工作者現(xiàn)狀普查,夯實發(fā)展基礎;二是優(yōu)化專委會運行機制,拓寬青年人才成長通道;三是加強專委會服務功能建設,打造凝聚力強的服務之家??阂粸懡淌诔珜萍脊ぷ髡咦詮娮詯?、主動作為,正視壓力、學會疏解,不忘初心、堅定前行。王鐵軍教授倡導積極支持女科技工作者發(fā)展,倡導各界為女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平臺。楊紹普教授充分肯定了女工委扎實有效的工作成果,他建議女科技工作者進一步提升影響力和顯示度,在科技進步與社會發(fā)展中實現(xiàn)同頻共振、共同成長。鄧子辰教授高度認可女科技工作者對學科及社會的貢獻,并表示未來也會持續(xù)地關注和支持女工委的工作和發(fā)展。此外,朱春玲教授、陳玉麗教授、上海大學董宇紅教授、西安交通大學解社娟教授等女科技工作者,結合自身成長,分享感悟,鼓勵大家從容應對挑戰(zhàn),敢于突破,共同成長。最后,女工委黨小組組長孟慶國研究員作總結發(fā)言,他鼓勵女科技工作者敢于發(fā)聲,敢于挑戰(zhàn)自我,并呼吁社會各界關注女科技工作者的成長和發(fā)展,最后他對同濟大學表示感謝,并期待第三屆女工委為大家?guī)砀嗑驶顒印?/div>
  
  最后,第六屆中國力學學會女工委學術研討會圓滿閉幕。
  
  會議還舉辦了黨建活動。4月26日下午,與會專家前往上海四行倉庫抗戰(zhàn)紀念館,開展黨建學習活動。先后參觀了四行倉庫抗戰(zhàn)紀念館和上海人民英雄紀念塔。通過實地學習"八百壯士"誓死堅守的英勇事跡和上海人民的革命奮斗史,大家深入了解了四行倉庫在抗戰(zhàn)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了革命先驅的革命精神和抗戰(zhàn)時期的堅韌意志。激勵了青年科研人員要將紅色精神轉化為科研動力,在學術研究中發(fā)揚革命先輩的堅韌品格,以黨建引領科研創(chuàng)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智慧與力量。
 
我要收藏
點個贊吧
轉發(fā)分享
上一篇:清華大學自動化系舉辦系友論壇暨紫冬新視野建系55周年專場活動
下一篇: 北京大學產業(yè)峰會暨校友具身智能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論壇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