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ngHua 之“會展賽培壇”收錄關鍵詞: 人工智能 機器人 傳感器
  
  首屆國際機器人與藝術設計雙年展在北京亦莊舉行,免費開放,8月31日截止
  
  賽博佛子禪坐,集群機器人講述猴子撈月,手勢交互觸發(fā)影像萬花筒……作為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的重要活動之一,首屆國際機器人與藝術設計雙年展(以下簡稱“雙年展”)于8月1日—31日在北京機器人產業(yè)園(亦莊)舉辦。雙年展展出包括多項國際設計大獎作品在內的原創(chuàng)佳作,為人們帶來機器人技術與藝術設計相融合的奇幻、趣味體驗。
 
  
  本屆雙年展以“未來共生體:機器人、藝術與人”為主題,設置多個主題展區(qū),涵蓋平面靜態(tài)敘事、交互影像、智能藝術裝置、動態(tài)機械及機器人應用設計等前沿領域,全方位呈現(xiàn)機器人技術與藝術設計的跨界融合與創(chuàng)新可能。
  
  走進雙年展,機械、光影、機器人等構建出一個未來感十足的沉浸式體驗空間。在展覽中間最顯眼的位置,是當代青年藝術家林萬山的作品《耕魂乙》,一尊賽博佛子背靠多媒體大屏幕靜坐,從他身上伸出多根黑色細管,該裝置還能依靠聲音識別和超聲波位置感應,觸發(fā)屏幕上不同動作,沖擊感十足。
 
  
  賽博佛子《耕魂乙》。
  
  本屆雙年展上有不少人機交互的作品。中央美術學院的李薪萌帶來《聲景并》,遠觀是一個大型機械互動裝置,機械架之間錯落地懸掛著大小不一的透明半球,多個發(fā)聲裝置連接著放鍵盤的工作臺。李薪萌介紹道:“作品源自對噪音敏感的切身體驗:越想專注反而大腦里有聲景干擾,松弛下來卻導向和諧。所以我把個人聽覺經驗轉化為公共命題,在交互設計部分以鍵盤的力度、速度、位置為觸發(fā)元素,映射三類聲素的內在物理邏輯,構建了一種聲景重組的實驗場域。”
 
  
  左《觀·無》,右《聲景并》。
  
  不僅有聲音交互,雙年展上還有光影交互。同樣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弭駿依展出《觀·無》,散落的潔白面具空靈而神秘,作品引入機器人視覺作為媒介,將觀眾的手勢動作轉化為算法語言,像萬花筒一樣在墻上投影出日常、夢境、機械、精神四重空間影像。弭駿依說:“通過手勢交互觸發(fā)投影的虛實變化,探索感知與現(xiàn)實的邊界。每一次交互既是探索,也是人與機器對現(xiàn)實的重新詮釋。最終,肉身經驗與人工智能共同揭示隱藏的‘世界面’。”
  
  漫步雙年展,用集群機器人講述撈月故事的“猴戲”,能自主定位并收集狗糞的“PooBot”機器車,依靠傳感器運行的仿生機械花裝置,解決人們飲食管理痛點的飲食陪伴AI硬件,將中國花鳥畫筆觸實體化的機器鳥,由科幻作家星河與插畫師李萌合作創(chuàng)作的《機器人托尼》繪本……一個個或有創(chuàng)意或有哲思的作品讓人目不暇接。
  
  集群機器人講述撈月故事的“猴戲”。
  
  “PooBot”機器車。
  
  《機器人托尼》繪本。
  
  “如果說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出的產品更成熟、更專業(yè),那么我們希望雙年展能展示前沿技術的更多可能性和趣味化探索,吸引更多普通大眾、更多年輕人了解機器人產業(yè)。”雙年展組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本屆雙年展由國內多所頂級藝術設計高校與機器人科研機構聯(lián)合主辦,自6月5日啟動全球作品征集以來,雙年展組委會共收到317件藝術作品投稿,最終遴選出20件精品進行此次首展,集中展示國內外青年創(chuàng)作者的先鋒設計成果,打造一場兼具科技張力與藝術美學的未來視覺盛宴。
  
  接下來,雙年展致力于構建集青年創(chuàng)新孵化、國際資源整合、產學研協(xié)同發(fā)展于一體的高端平臺,促進科技與藝術領域的深度對話與未來共創(chuàng)。雙年展向所有公眾免費開放,人們可以走進位于北京機器人產業(yè)園(亦莊)45號樓的展覽,實地感受機器人+藝術設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