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采樣、轉運到送檢 您的核酸檢測結果是這樣出爐的
從900多萬份鼻咽拭子樣本中,要把新冠病毒“揪”出來,就必須進行核酸檢測。這個過程好比一場驚心動魄的“捉迷藏”游戲。
目前南京已形成每日七八十萬份單管檢測能力(以1:10混采,日檢測能力達到700萬份)。日前該市啟動多輪全員核酸檢測,如大海撈針般找出病毒感染者,劃定風險源,盡快阻斷疫情傳播。從一份鼻咽拭子采樣,到最后手機上的那份報告,中間經歷了什么?昨天,本報記者跟隨一支采樣管的“足跡”,全程跟蹤核酸采樣、送檢到實驗室、報告出爐的過程,這是一場特別的“接力賽跑”。
【上午10:00】
居民完成核酸采樣
8月3日上午10點,南京市玄武中專櫻花路校區(qū),前來做第四輪核酸檢測采樣的居民排起長隊。這是玄武湖街道在轄區(qū)設置的多個核酸采樣點之一,日均采樣數(shù)量大約為1萬人份左右。
在“老弱病殘孕”采樣臺前,頭發(fā)花白的吳先生被編入一個10人混采組,他掏出身份證,在紅馬甲志愿者幫助下,手機掃二維碼登記,在微信小程序中錄入身份證號碼等個人資料信息。隨后,一組10人逐個完成核酸采樣,10份樣本被裝入一支采樣管中。記者用手機拍攝下這支采樣管上的條形碼編號:10000378336007。
上午10:45,一輛封閉貨車駛入校園,這是用來轉運核酸樣本的專用冷鏈運輸車。車上下來兩名身穿白色防護服的物流專員。兩人提著藍色樣本箱,直奔一間教室——采樣管在這里歸集,由專人看護。雙方交接、酒精消毒、裝箱,400支采樣管被運到冷鏈車上。
“400支采樣管就是4000人份,馬上要運送到實驗室檢測。”來自廣州的物流專員名叫李甲東,搭檔趙建華來自山西太原。兩周前,他們來到南京支援,每天忙碌10多個小時、奔波數(shù)百公里,大多數(shù)時間都在馬不停蹄地轉運。
當天,兩個小時前,他們從青奧體育公園的氣膜實驗室出發(fā),上一站是在玄武區(qū)另一個核酸采樣點,收集了300支采樣管。從這個采樣點,到達位于江北新區(qū)的實驗室,全程25公里,中途要穿過長江隧道。
又一場接力跑開始了。李甲東和趙建華必須盡快把7000人份的核酸樣本送檢。
【中午11:58】
采樣管“入艙”
半小時后,冷鏈車到達青奧體育公園氣膜實驗室。此刻,全市多地的鼻咽拭子樣本正源源不斷地送來,在這里開啟一趟全新的“旅程”。
記者經過登記、測溫、消毒,穿戴好二級防護服、手套、頭套、鞋套,進入體育館內。寬闊空地上,18個半弧狀“大棚”每3個一組,組成6個氣膜實驗室。一臺消毒機器人來回走動噴霧消殺,空氣中滿是消毒液的味道,耳朵里聽到的是空調空氣壓縮機運行的嗡嗡聲。
“獵鷹號”氣膜實驗室人員調配總協(xié)調人陳丙一告訴記者,這個名為“獵鷹號”的移動方艙實驗室,由廣州實驗室、國家呼吸中心、廣州呼研院、金域醫(yī)學等聯(lián)合共建,于7月24日連夜搭建,26日凌晨開始投用。
記者看到,一組實驗室其實由3個“大棚”并排相連而成,分別是試劑配制區(qū)、樣本處理區(qū)、擴增區(qū);每個區(qū)占地70平方米,分割為兩個房間,分別是緩沖區(qū)和技術室。
打開第一道門,記者進入緩沖區(qū),這是訪問者被允許進入的最近區(qū)域。透過透明薄膜墻,15名全副武裝的白色身影正在負壓實驗室內緊張忙碌著。他們熟練地操作著各種儀器設備。一人多高的專用生物安全柜,外觀有點像銀行ATM取款機。一排排的筆記本電腦,據(jù)介紹是用來做數(shù)據(jù)分析的。
中午11:58,記者跟蹤的這批核酸樣本被接收入艙。到達實驗室標本接收區(qū)后,有專人將樣本通過傳遞窗送到樣本處理區(qū),試劑準備區(qū)工作人員根據(jù)標本數(shù)量配置試劑,放冰箱冷藏備用。
“檢測員拿到樣本后,通過加樣、核酸提取,然后傳遞到擴增區(qū);1.5小時后完成擴增,隨即由計算機分析曲線,得出分析結論,最后在系統(tǒng)上批準發(fā)布報告單。”二號艙艙長張淑正介紹,從樣本進入實驗室,最快4小時就能出結果。
“看起來簡單,其實每一步操作都要小心翼翼,動作要輕,手法要柔。”他指著試管里的粉紅色液體形象地介紹,“這是滅活性質的病毒保存液,作用是使其不會裂解,保持完整度。病毒被殺死后‘尸體’還在,里面的RNA可以指數(shù)倍復制,這樣可疑的陽性樣本就能識別出來。”
【下午3:41】
檢測報告出爐
穿上二級防護服后幾分鐘,記者已經滿身是汗,手套里都開始淌汗。而實驗室里的白衣戰(zhàn)士們,穿著密不透風的三級防護服,從早上開始,已經忙碌了四五個小時。為了減少上廁所次數(shù)、換防護服,他們盡量少喝水。直到下午一兩點鐘才出來吃午飯,順便稍微休息片刻。
這里的檢測人員、物流人員一共超過200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金域醫(yī)學華東大區(qū)人力行政部總監(jiān)王友坤介紹,該公司在南京已經形成“獵鷹號”移動檢測車、“獵鷹號”氣膜實驗室、南京金域固定中心實驗室等“三位一體”矩陣。公司從全國各中心實驗室調派人員來寧,他們都是有著大規(guī)模檢測經驗的“老兵”,曾參與武漢、新疆、廣州等地戰(zhàn)疫。截至8月2日,“獵鷹號”氣膜實驗室已完成近50萬管核酸樣本檢測。
檢測實驗室的硬件今非昔比,最新服役的自動化設備大大提升了檢測能力和效率。
“獵鷹號”配備PCR(聚合酶鏈反應)擴增儀、自動開蓋加樣機、全自動核酸提取、全自動點樣等超400套檢測相關設備,實現(xiàn)檢測流程自動化、信息化。“以開蓋為例,過去手工開蓋操作,1版91個樣本,開蓋時間就要20分鐘,現(xiàn)在機器開蓋,20分鐘可以完成3版。同樣,全自動點樣儀10秒鐘就能完成1版的點樣工作,而手工操作則需要15分鐘。”王友坤介紹,6組氣膜實驗室總計日檢測產能達18萬管,如果按照10混1的采樣方式,可幫助南京市一天內完成180萬人份的核酸檢測。
正是在這種檢測能力“加持”下,下午3:41,記者標記過的10000378336007編號樣本的檢驗結果報告正式出爐。南京金域醫(yī)學檢驗所出具的報告單顯示:結果陰性。從居民采樣完成到出結果,花了5小時41分鐘。
下一步,這份報告單將與成千上萬個檢測結果一起,被反饋到南京市各區(qū)疾控部門,由工作人員“接棒”將數(shù)據(jù)上傳到省大疫情網,大疫情網再匹配到個人健康碼。居民隨后在手機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健康碼等平臺上,能很快查詢到檢測結果。(李 凱)
南京金域醫(yī)學在本次全員核酸檢測工作中,積極承接核酸篩查任務,已經形成了“獵鷹號”移動檢測車、“獵鷹號”氣膜實驗室、南京金域固定中心實驗室“三位一體 ”的立體作戰(zhàn)模式
微信聯(lián)盟:南京微信群、核酸檢測微信群、生命科學領域微信群、實驗室自動化微信群、信息處理自動化微信群、金域醫(yī)學微信群,各細分行業(yè)微信群:點擊這里進入。
鴻達安視:水文水利在線監(jiān)測儀器、智慧農業(yè)在線監(jiān)測儀器 查看各品牌在細分領域的定位宣傳語


評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