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預計,上海世博會總接待人數(shù)將達7000萬人次,平均日接待游客40萬人次。若按照每人每天產(chǎn)生0.28公斤垃圾計算,世博園每天產(chǎn)生垃圾約為150噸至160噸。這么多垃圾將如何處理呢?在“一軸四館”區(qū)域,一種新型的垃圾氣力輸送系統(tǒng)就將展示它們的本領。
*不支持的文件類型,點擊訪問原內容:flash

  日前,記者走進世博園,近距離“打量”了這套系統(tǒng)。工程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4月10日,該系統(tǒng)將開始試運行,目前,建設者正在對各種設備進行調試,并在中國館、主題館、世博中心、文化中心這四個永久性場館內建垃圾投放口。 “我們把中國館的垃圾投放口建在該館的一根立柱里。你從外面看是一根紅色的柱子,里面可是暗藏‘玄機’。 ”

  志愿者將提醒游客分類投放

  據(jù)介紹,所謂垃圾氣力輸送系統(tǒng),是利用環(huán)保型抽風機制造氣流,通過埋設在地下的真空管道網(wǎng)絡,將各個垃圾投放口投入的垃圾輸送至垃圾收集站,實施氣、固分離,再經(jīng)過壓縮、過濾、凈化、除臭等一系列處理,最后被悄悄地送出園區(qū),運至垃圾處理廠。這是一種高效、衛(wèi)生的垃圾收集方式,由上海城投環(huán)境實業(yè)公司負責建設的世博園區(qū)垃圾氣力輸送工程,將是國內首次應用于大型場館和市政道路垃圾收運的自動化系統(tǒng)。

  在“一軸四館”區(qū)域,記者看到道路兩旁有不少智能化垃圾投放口。它們一身綠裝,兩個一組,分別向兩側彎曲,仿佛一棵棵嫩芽。每個垃圾投入口都將有紅、綠兩個按鈕,如果投入的是可回收垃圾就按綠色按鈕,如果投入的是不可回收垃圾,就按紅色按鈕。世博會開幕后,這里會出現(xiàn)一批志愿者,提醒游客將要投放的垃圾進行分類,并提醒他們不要投放餐飲垃圾,從而讓整個垃圾處理系統(tǒng)更有效地運行。

  據(jù)介紹,在園區(qū)的市政道路上,這樣的垃圾投放口目前共有53個。當垃圾被投進這些“嫩芽”中后,會開始怎樣的“旅程”呢?原來,這些投放口有自動控制設備,當儲存的垃圾達到一定量后,將進入與投放口連通的地下管道網(wǎng)絡。此時,距離投放口近千米外的抽風機開始“大口大口”地抽氣,用強大的吸力將垃圾吸往 “垃圾收集站”,其平均運送速度可達60米/秒。

  打破長距離輸送“世界紀錄”

  在工程負責人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設在“一軸四館”區(qū)域的“垃圾收集站”。

  收集站里的垃圾分離器是個 “大塊頭”,它“身體”的大部分處在地下。管道里的垃圾被吸入分離器后,分離器會把垃圾和運送它們的氣體分開。氣體經(jīng)過過濾器和氣體凈化裝置凈化后,排到戶外。垃圾則通過打開的閥門,掉入“壓實系統(tǒng)”。這套系統(tǒng)有“力大無比”的推頭,能把各種垃圾壓得像壓縮餅干一般。隨后,這些“壓縮垃圾”會被機械裝置裝入垃圾箱。最終,升降機把一只只垃圾箱安放到環(huán)衛(wèi)車上,運出園區(qū)。

  據(jù)上海城投環(huán)境實業(yè)公司介紹,整個流程由電腦程序自動控制,始終處于全封閉的狀態(tài),無需任何人工操作。在世博園區(qū),垃圾氣力輸送系統(tǒng)的總覆蓋面積約為0.5平方公里,管道全長近6公里,每天能夠收集生活垃圾60噸。而據(jù)預計,世博會期間,普通日每天產(chǎn)生的生活垃圾總量為20—40噸,高峰日為每天40—60噸,因此這套系統(tǒng)完全能“消化”世博期間游客的生活垃圾。

  相對于市政道路,場館里的垃圾輸送難度更大,這是因為,那里的垃圾投放口距地下運送管道更遠。其中,最遠的一個投放口距收集站有1700多米的距離,打破了垃圾氣力輸送的“世界紀錄”。

  工程監(jiān)理周芝梅告訴記者,中國館的每個層面都設有垃圾投放口,而在中國館那四根大立柱中的一根中,他們建造了一個大型投放口。世博期間,環(huán)衛(wèi)工人每天會打開立柱的大門,投放生活垃圾。由于中國館距垃圾收集站很遠,所以工程隊在投放口建了補氣閥和螺旋輸送器,它們能補充氣體,為進入管道的垃圾“送上一程”。

  氣力輸送將在大城市里普及

  記者了解到,這樣一套先進的垃圾氣力輸送系統(tǒng),在世博會后將被逐漸應用到我國城市居民的生活中。

  參與建設的普澤瑞華公司技術總監(jiān)虞光明表示,垃圾氣力輸送系統(tǒng)在國外已有了應用。在挪威、日本、新加坡等國,它的普及率已高達百分之四十左右。在芬蘭的港口城市,甚至全部采用氣力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