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北承德紀實
“14億多中國人擰成一股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鍥而不舍走下去”——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北承德紀實
8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這是23日下午,習近平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考察。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新華社承德8月26日電題:“14億多中國人擰成一股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鍥而不舍走下去”——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河北承德紀實
“承德我是頭一回來,一直心向往之。這里的很多事都想了解、實地看一看。”
8月23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承德,深入綠意盎然的無邊林海,贊譽荒漠變綠洲的精神力量;走進意蘊悠長的園林廟宇,感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啟迪;來到欣欣向榮的鄉(xiāng)村社區(qū),描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美好圖景。
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首站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驅車登上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
“總書記好!”夫婦倆迎出望海樓。
怎么值班、怎么休息,多久能回一趟家、多久能見一次孩子……習近平總書記詳細了解他們工作生活情況。
“你們還有什么困難?”總書記問。
習近平總書記點點頭,提出“進樓里看一下”。
“你們真是不容易啊!”習近平總書記由衷感嘆,“這項工作很光榮,也需要很強的責任感。這么多年都沒有發(fā)生過火災,這很不容易。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
天上是悠悠白云,背后是連綿青山,快門定格下珍貴的瞬間。
離開月亮山,車隊駛入林海深處,在一塊寫著“綠之源”的石碑前停了下來。這里正是百萬畝綠色林海的起源地——尚海紀念林。
8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這是23日下午,習近平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尚海紀念林察看林木長勢。新華社記者 謝環(huán)馳 攝
建場之初,由于缺乏經驗,塞罕壩連續(xù)兩年造林成活率不足8%。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不信這個邪。1964年春,他帶領職工在這里打響了“造林大會戰(zhàn)”。連續(xù)多天,吃住在山上,共栽植落葉松516畝,當年成活率96%。
總書記駐足凝視,詢問王尚海同志有關情況。
這是改天換地的精神力量。
“走進林子里,感覺確實不一樣,空氣很好。”沿著木棧道,總書記步入林中。在一棵落葉松前,總書記還特地用手丈量了一番:“長得很好,樹干很直。”
“原來我們腳下就是沙地,現(xiàn)在腐殖土層已有二三十公分厚。這些小落葉松,都是種子落下來自然長起來的。這里經常出現(xiàn)黑琴雞、狍子,這些年還發(fā)現(xiàn)了狼。”林場負責人如數(shù)家珍。
“人為的火災隱患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處理好防火和旅游的關系。防火責任重于泰山,不能把旅游收入看得高于防火。那可是幾代人的心血啊!60年植樹造林成果如果毀于一旦、付之一炬,損失是物質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離開紀念林時,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會見了林場三代職工代表。
人群中,總書記一眼就認出了滿頭銀發(fā)的第一代退休職工代表陳彥嫻。2017年,她代表林場職工領回了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頒發(fā)的“地球衛(wèi)士獎”。
“我是1964年高中畢業(yè)后,響應黨的號召,來到塞罕壩。”“六女上壩”的故事家喻戶曉,當年陳彥嫻等6人義無反顧來到這里,在荒漠之上譜寫了一曲無悔的青春之歌。
站在陳彥嫻身邊的,既有防火調度員,也有“森林醫(yī)生”防治檢疫員;既有碩士畢業(yè)的林場科研所研究人員,也有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技術員……
鼓舞人心的話語,回蕩在綠水青山間。
歷史的印記,歷史的啟迪
承德,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24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走進承德避暑山莊、普寧寺、承德博物館,深入考察文化遺產保護和民族宗教工作。
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是清代為實現(xiàn)團結邊疆少數(shù)民族、鞏固統(tǒng)一而修建的。
“了解了很多情況,學到了很多知識。”總書記指出,承德避暑山莊底蘊深厚,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與社會相適應、傳統(tǒng)文化保護和傳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
這幅由清代畫家繪制的長圖,呈現(xiàn)了山莊鼎盛時期的全貌。山莊面積超過8000畝,西北多山、東南多水,地形猶如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亭臺樓閣、山水相依,自然風景與人文歷史交相輝映。
不時有游客熱情地向總書記問好。習近平總書記向他們揮手致意,并同他們親切交談。
普寧寺是避暑山莊外八廟之一,前半部建筑為漢式、后半部為藏式,漢藏合璧、有機融合,寓意四海之內“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
普寧寺內立有普寧寺碑、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四面分別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習近平總書記仔細察看碑文,了解相關史實。
8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這是24日上午,習近平在普寧寺考察。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參觀過程中,一幅展現(xiàn)土爾扈特部從伏爾加河草原,逾越艱難險阻、萬里東歸的示意圖,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當年乾隆正是在承德熱情接見了東歸英雄渥巴錫。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在承德考察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承德見證了我們國家歷史發(fā)展的一些重要歷史時刻,漢藏滿蒙等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這里留下了許多歷史印記。我們的祖先在中華民族的進步過程中、在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中,都有哪些政治智慧、做了哪些事情,我們要深入了解。
2012年底,剛剛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來到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阜平縣,為的是“看真貧”。
時隔8年多,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全面勝利。24日下午,總書記再次來到河北農村,考察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
村山谷市集的展廳里,本地出產的南瓜、茄子、葡萄、毛桃等特色蔬菜水果,五顏六色、琳瑯滿目。
駐村第一書記郝天嬌告訴總書記,現(xiàn)在全村有農業(yè)溫室大棚303個,其中草莓大棚有230個。“我們專門去山東學草莓種植技術,一年下來一個大棚能賺六七萬。”
一家人熱情地邀請總書記到家中做客。這是一個三代11口人的大家庭。正值暑假,霍金的5個孫子都在家中。
老霍夫婦在家種大棚,兩個兒子在外務工,今年上半年,全家收入就超過了10萬元。
“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句話不是一個口號,我們就是給老百姓做事的。”習近平總書記回應道。
“我們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了,我們農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鄉(xiāng)村振興。不僅城鎮(zhèn)要好,鄉(xiāng)村也要好,鄉(xiāng)村城鎮(zhèn)一樣好。我們不能滿足,還要再接再厲。全面小康之后還要現(xiàn)代化,這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實現(xiàn)。”
從農村到社區(qū),民生福祉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
中心成立于2018年,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企業(yè)運營、社會參與的方式,解決老年人健康醫(yī)療、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需求,服務范圍已從社區(qū)向周邊輻射,惠及約1700人。
工作人員告訴總書記,這位老人患有腦梗后遺癥,性格內向,日常需要上門配送藥物、打掃衛(wèi)生、心理輔導。
“是固定的。如果有其他需求,隨叫隨到。”
“一共12個人。”
“一年拿出120萬,政府購買服務。”
組建志愿服務隊,創(chuàng)建“時間銀行”,鼓勵大家“今天為別人服務、明天免費享受服務”,是這個社區(qū)開展居家養(yǎng)老服務的創(chuàng)新舉措。
“當志愿者就是想老有所為,能發(fā)揮一點余熱。”大家告訴總書記,目前全社區(qū)有48名志愿者,主要由身體較好的退休職工、退役軍人組成,每天和工作人員一起上門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yǎng)結合起來,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勵老年人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充分發(fā)揮年紀較輕的老年人作用,推動志愿者在社區(qū)治理中有更多作為。
離開社區(qū)時,總書記同依依不舍的群眾深情道別。他指出:“我們已經走在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只要我們黨牢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14億多中國人擰成一股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鍥而不舍走下去,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評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