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24日,第18屆模式識別大會在香港會展中心勝利召開,本次大會共分為5個專題,分別是 1)計算機視覺和圖像分析 2)模式識別與基本技術 3)信號,語音和圖像處理 4)系統(tǒng),機器人及應用(與生物特征主題聯(lián)合)5)認知方法和軟計算。這次大會共收到了來自48個國家的2029篇文章的投稿,最后錄取了305篇oral報告和872篇poster,其中oral和poster的比例分別為15%和43%?! H模式識別大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ttern Recognition: ICPR)是模式識別領域最權威的國際會議之一,它的前身是IJCPR (Int. Joint Conf. on Pattern Recognition),最早由K.S. Fu(傅京孫教授)組織,于1973年在華盛頓召開。傅教授時任國際模式識別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attern Recognition: IAPR)主席,他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提出了句法模式識別,他和國內(nèi)的合作非常多,曾訪問過自動化所。戴汝為院士、石青云院士等曾在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作為訪問學者與傅教授合作過,并且把句法模式識別擴展為語義句法模式識別。后來為了紀念傅教授在模式識別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模式識別學會設立了K.S. Fu Prize,用來獎勵在模式識別領域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這是模式識別領域的最高獎項,今年的K.S. Fu Prize被英國Surrey大學的Joesf Kittler教授獲得。  這是模式識別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行,其實早在1988年,中國曾經(jīng)獲得過模式識別大會的主辦權,可是由于時任大會主席的傅京孫教授英年早逝,再加上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不了解,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使得模式識別大會與中國失之交臂。后來從1998年起,中國就開始長達4年的申辦歷程,結果2002年的主辦權被加拿大的Quebec拿走,然而中國的模式識別的工作者并不氣惱,繼續(xù)申請,而且在申辦過程中還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時任香港特首的董建華還特地寫了一封推薦信支持香港申辦模式識別大會。經(jīng)過籌備組的努力工作,終于如愿申請到了2006年的主辦權?! ∵@次會議,自動化所共有十余名科研人員前往參加,是國內(nèi)參加該會人數(shù)最多的單位。戴汝為院士應邀在大會上作了題為“漢字識別的歷史、現(xiàn)狀與前景”的主題報告。盡管目前句法模式識別的優(yōu)越性還不被廣大研究者所重視,但他通過介紹句法模式識別在漢字領域中的成功應用,指出其還將在生物信息學,基因分析等領域起到重要的作用,報告得到了與會者的共鳴,會后,不少模式識別領域的專家紛紛和戴院士討論相關的工作。在會議的晚宴上,模式識別協(xié)會還宣布增選的IAPR Fellow名單, 我國清華大學的丁曉青教授以及自動化所的譚鐵牛研究員也被選為IAPR Fellow.  在這次會議過程中,自動化所的與會人員充分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與國內(nèi)外同行積極交流,展示我們的工作,并了解到了模式識別的前沿方向,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下一次會議將于2008年在美國福羅里達召開。